OASIS新闻


开放标准将推进开放生态下的秩序的建立

2007-12-20

  

在商业市场,有这么一种说法,“四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卖技术、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定标准”。标准之争其实是市场之争,谁掌握了标准,就意味着先行拿到市场的入场券,甚至成为行业的定义者。然而,私有标准的众多及互不兼容影响了互联互通,在如今越来越开放的IT生态环境下,正涌动着一股新秩序的浪潮。

围绕3G标准问题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好几个年头,西门子手握W—CDMA这张标准王牌,高通则是CDMA2000标准最大的专利拥有者,同时持有部分W—CDMA专利,而来自中国土生土长的TD-SCDMA也开始在3G标准中崭露头角,甚至有专家认为,未来的3G市场,将可能存在多种标准的局面。

标准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到各个产业,甚至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据德国一家媒体权威统计机构做的调查,1966年到1996年期间,德国经济发展平均年增长3%。其中资本的贡献是48.5%,而标准的贡献高达27.3%,其中专利占了3%。

近年来,出现了众多的开放标准,通过开放的形式制定一系列标准,并免费提供给大家使用,开放标准的产生打破了过去标准私有化的现象,将一些厂商的事实标准通过开放的途径成为国际标准。试想,如果在3G的问题上存在一套开放的标准,各大设备制造商都遵从于这一套标准,那3G标准的问题也能够很好的解决了。

在中国,产业联盟长风联盟的成立,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开放标准的发展,众多的IT企业随着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也频频参与到开放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中国在国际标准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何为开放标准?

“开放标准”,这是一个很学术的词汇,首先我们打一个简单的比喻,同是中国人的您可能说着闽南语,我可能说着四川话,正是由于有了普通话这一中国的语言标准,我们彼此才能更好的交流、沟通。在IT领域也是一样的,不同厂商的同类型产品,甚至不同领域的软件产品为了实现互相通信,也需要一个标准实现其通信的需求,规范其通信的行为。一个有能力的厂商,为了实现自己不同产品间的通信会制定一系列标准。虽然标准有了,但问题并没有避免,这类封闭的标准掌握在少数厂商手中,其协议也是封闭的,就如同普通话是一封闭的语言,我们根本无从知道其发音,甚至都没听说过普通话,那沟通仍然无法实现,因此,开放标准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对于开放标准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有着不同的定义。其中欧洲委员会在欧洲互操作性框架中认为开放标准至少包括:该标准的执行和维持由非营利机构负责,标准的发展应遵照一种对所有利益相关部门都有效的开放的决策过程基准下进行;该标准一经公布,其详细说明书允许所有人免费或象征性收费对它进行拷贝、发行和使用;介入了该标准的知识产权如专利需忠于自由标准免版税原则,不能撤消;重复使用该标准没有限制。

Linux基金会执行主席Jim Zemlin认为:“要弄清楚开放标准的定义,首先要弄明白开放标准和开源是不一样的,开源是免费提供源代码,而开放标准它不是应用程序,标准更多的是一个规范性的东西,就是制定一个规则来使计算机同时使用这些软件。比如我在美国使用SuSE,在中国使用红旗Linux,在其他地方使用其他的开源系统,我可以在这些系统上完成同样的工作,开放标准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开放标准最主要是在制定这个规则的过程是透明的,而制定出的规则是免费向大家提供的。”

Linux基金会执行主席Jim Zemlin

国际电信联盟ITU则认为,开放标准是公布于众的标准,通过合作与一致同意来驾驭标准开发与维护的过程。开放标准促进了不同产品和服务间的互操作性与数据交换,旨在被广泛采纳。

ITU还定义了开放标准的其他一些要素,如协作过程对利益相关部门透明,合理平衡以保证标准制定过程不被某一利益集团控制,法定诉讼程序以便利益部门考虑与反馈,质量水平细节充分到允许互操作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竞争性实现,公开有效,持续支持等。对知识产权部分,ITU认为开放标准可以免费并在一些合理条款、条件下使用,专利所有人可以向执行人征收“合理的、非歧视性的”版权收入以及其他许可证条款。



标准大师齐聚京城,布道开放标准

目前,全球对于“开放”和“标准”这两个术语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一些人将“开放”限定为无版税的技术,而另一些人并不同意;同时,一些人将“标准”限定为通过正式委员会批准,面对所有有权益的组织开放参与,并在合意的基础上运行,也有些人反对这种观点。

颠覆标准私有化

对于前段时间喧嚣尘上的关于UOF与OOXML的争论就很好体现了私有标准开放化的一个趋势,在今年9月,微软的OOXML文档格式在ISO的审判中并未获得通过,究其原因还是其开放性的问题并没得到很好的解决,作为私有标准, OOXML一直处于封闭的状态,业界对这个标准了解并不太多。而当要提交ISO成为国际标准的时候,就要求OOXML具有开放性,必须经由几千人的审核,当曾经封存的问题暴露在大家面前,问题的出现就在所难免,OOXML正是由于一系列兼容和互操作的问题,没能通过ISO组织的审核。

明年2月29日,新一轮的投票将展开,留给微软的时间已经不多,只有最大限度的开放标准细节,才能更好地解决兼容和互操作的问题。当被记者问到OOXML开放的问题时,微软大中华区区技术执行官李志霄博士给出了句反问式的答案,“如果 OOXML能够最终通过成为国际标准,那它肯定是开放的。在审核过程中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参与,如果不是绝对公开透明,你认为会通过吗?”

标准“私有化”的最大问题就是出现垄断,掌握标准的企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妨碍其他竞争者的发展。标准的“私有化”和开放标准的出现都源于商业利益的博弈。事实上,任何企业或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标准的“产权”,因为标准的控制者可以获得极大的市场竞争优势甚至垄断地位,并主导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而除标准产权拥有人外的标准实现者则希望标准中没有知识产权或有少量的低付费的知识产权,在市场上能获得平等竞争的机会。用户则希望基于标准的产品和服务能在市场上充分竞争,享受价廉质优的产品和服务。

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秘书长肖澜介绍到:“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不同,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即随着一项技术被很多人应用,则会极大地增加个人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网络的价值随着连接到该网络上的人数的平方成正比。当用户增加到一定规模时,用户数量的增长就会急剧上升,并且随着在该网络上所积累的资源和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用户就不愿意加入到另一个新的网络之中,这就是锁定。解决信息技术网络效应的锁定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将网络外部特性从一个特定的产品中抽离,即识别特定具有网络效应技术的特征,并将这种特征确定为标准。不同类型的标准对网络效应问题的缓解程度不同,并且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经济效果差异明显。私有标准受到私有知识产权高额付费的限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垄断,但垄断的问题仍不可避免,其带来的社会综合价值有限。而开放标准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秘书长肖澜

开放标准阻止了每一个寻求自我利益的群体控制标准,并通过降低参与成本的方式来促进竞争、激励创新以超越那些标新立异的公司的私有标准。开放标准给用户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保证各个厂商产品之间的互操作性,使竞争各方可以在市场上平等竞争,使用户不会被锁定于某个特定的供应商,从而避免产生垄断。

万维网联盟W3C制定出了HTML、CSS、XML这些网络通用的标准,其主席 Steve Bratt表示:“我们制定的都是开放标准,这些标准是非强制性的,无论是参与标准的制定还是使用都自愿的。我觉得开放标准和私有标准存在竞争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一方面我们制定的标准是开放的标准,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我们制定的标准也是高质量的标准,希望用户能够选择我们开放的标准,而不是私有公司的标准。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很多私有化公司的标准在网络上也是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微软和Adobe,这促使我们将开放标准制定更好。”

万维网联盟W3C主席Steve Bratt

随着越来越多的团体关注开放标准,对开放标准的讨论和认识将会更加深入,提出公认的开放标准的定义和判定方式,以及适合于各行业的判断标准。各公司也会在商业利益博弈和实力对比中寻求公权与私权的平衡,更多地采用开放标准。

开放标准被广泛的认知和采用,将会促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生态环境更加开放和良性循环。首先对于政府而言,政府最关心的并不是技术的先进性,而是它是否有良好的通用性;对于采购而言,他最关心的不是系统先进性,而是这个系统能不能得到有效的运转,能不能长期运行下去;对于用户来说,开放性也带来了成本的降低;对于产业界也通过开放性获得了新的一些市场。因此,开放标准的出现将颠覆标准的私有化问题,促使这些企业放弃原来的私有标准而遵从于开放标准,甚至通过贡献与合作,将曾经的私有标准开放,成为新的开放标准。

SOA的巨大机遇

据Gartner最新研究成果,2007年全球50%新的核心业务系统将会使用SOA架构,到201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80%;同时,80%的企业现有应用系统也将在2011年前完全融入到SOA的架构中。

曾经国内一软件公司CTO介绍到,只要符合SOA定义的软件产品,都可以实现服务的互相联通,无论是遗留系统还是新建系统都可以通过SOA整合在一起。这幅似乎就在不远处的SOA蓝图令人振奋不已,但问题是到底什么是“符合SOA定义的软件产品”?没有标准的制约终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互联互通。

今年3月,OASIS(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通过了由18家厂商共同提交的 SCA和SDO两个子标准,通过开放式标准过程推动SOA的标准化。OASIS主席Patrick Gannon向记者介绍到:“SOA标准的发布有着很多的意义,SOA强调的就是互联互通,而怎么互联互通一直缺乏一个标准的定义,SCA\SDO的出台为做SOA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型。目前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在推动SCA的工作,SDO的工作也正在进行,对于第三个子标准DAS项目也已经正式启动。”

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OASIS主席Patrick Gannon

中国软件产业一直处于世界软件产业的后来者角色,在既有的平台主导的软件价值链中客观上处于劣势地位。而SOA技术正处于发展的初期,并且SOA十分强调开放,强调标准,这给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

SOA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商业逻辑直接以服务的方式映射到一个服务编排中,从而真正实现商业人员对IT系统的直接掌控、修改及再造,一举改变过去很长的IT系统建设的内部流程。基于SOA将企业的内部资源以服务方式展示出来,以企业的价值观加以分析,形成全价值链优化的服务编排和应用,即企业资源全程优化(End to End Resource Planning—EERP)是企业可以获利于SOA技术革命的一个应用范例。从目前SOA标准的制定情况看,各标准组织还没有涉及企业资源全程优化的相关标准,长风联盟在SOA研究和发展过程通过很多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论证,组织十个来自于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写了关于全程优化的白皮书。

长风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李安渝博士介绍到:“全程优化是一套方法论和技术,以端到端业务优化作为目标,基于业务分析和业务服务质量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过程建模、过程控制的方法和使用技能,以及优化理论与技术,指导和支持基于SOA的 IT系统的服务再造与重组,形成最优的服务选择与服务编排,以实现全局业务过程优化和决策动态优化。”

当被问及这个白皮书会被提交到OASIS成为国际标准的时候,李安渝充满了自豪之情,他表示全程优化的整个标准体系有近十来个标准,其中有若干个标准会在OASIS组织里进行推动,去年已经在OASIS若干个技术委员会里做了试验。

来自OASIS的技术专家Jamie Clark也对全程优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半年之前长风联盟团队在美国圣地亚哥参加了OASIS年会,当时在这个会议上有一个关于EERP计划的发言。在4月份提供OASIS给会员国进行了推介,好评如潮,他们在圣地亚哥年会上也找到了潜在的合作伙伴,得到了积极的回馈。”

我们,才刚刚上路

标准的历史很悠久,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标准就已经诞生。近年来,关于软件行业的标准更是层出不穷,但遗憾的是鲜有中国的身影,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就是一个零散化的产业,完全的活在标准无法触及的真空地带,根本不知标准为何物。

中国的软件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要发展,必然要遵循开放标准的战略,走开放创新、开放合作的道路。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已经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纷纷开始参与开放标准的宣传、测试,甚至有部分领先的企业或产业联盟参与到了具体标准的制定过程中。

国际电信联盟(ITU)副秘书长、标准化局局长赵厚麟从1986年由原邮电部推荐到 ITU,迄今已有20多年,在谈到这20余年中国对待国际标准的问题时,他感慨万千:“近年来,从中国专家参加的标准活动来看正在直线上升,从企业的参与过程中我们看到,2000年以前,ITU围绕13个最活跃的企业和运营商的评选并没有中国。在2001年发生了改变,华为进入了13大企业当中,中国电信也跻身13大运营商里面。到目前为止,中兴和中国移动也分别跻身前13了,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中国正在国际标准组织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004 年,中国提名了五位副主席全部进去了,我本人提到标准化局局长,这表明中国企业的良好发展,如果中国企业标准化工作发展不好,我们不会在国际标准中有如此的地位。”

国际电信联盟(ITU)副秘书长赵厚麟


  W3C主席Steve Bratt也向记者分享了国际标准组织对待中国发展开放标准的一个统一看法,就是:中国的技术公司和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开发,积极的参与能够让这些标准组织更好的了解中国对于标准制定的需求,从而能更有效的满足这些需求。参与的过程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直接的标准制定,可以是对标准的测试反馈,甚至只是使用这些标准或者对标准的宣传。

  对于再次来到中国的Linux基金会执行主席Jim Zemlin,在记者的印象中这已经是近两年来第四次来到中国了,显示了他对中国开放标准的发展极为关心,他向记者透露了在Linux基金会里来自中国的变化:“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开放标准,在国际开放标准组织中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比如我们高度专业的测试架构团队已经有了中国工程师的参与,这不仅有来自中国企业的工程师,甚至出现了以个人身份参与的成员,这些都让我们相信,在中国不管是技术能力还是标准意识已经在逐步的走向成熟。”

  标准意识的提高这是在中国的可喜变化,企业从过去对标准的不闻不问到如今的积极参与,这不仅提高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为自身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甚至通过参与开放标准,与同领域、同行业的企业互通有无,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中国软件企业和信息化的标准刚刚起步,如何更有效的参与国际标准中成为很多积极企业的难题。作为中国标准化领域的老者,赵厚麟给出了他的建议:“最重要的一点是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化意识,国际标准化工作不能局限于中国接纳外国的技术,更要把中国自己的技术和品牌推出去,用它们去影响世界。其次要充分利用ITU、IEC和ISO等国际权威组织,如果条件成熟,也不妨建立自己的论坛。进一步熟悉国际标准化规则和环境,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别,还应该参与国际组织‘上层建筑’的建设和改造。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努力,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关于知识产权的政策和实施办法的研究工作。”

  作为2010年任职到期的赵厚麟,他有个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中国企业能够跟所有国外强大的企业一样制定世界的标准,将世界的市场变为中国的市场,中国的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

  开放标准,我们已经上路了。